(通讯员 孙礼敏 张悦)2012年,我国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该制度贯彻了对涉罪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2021年,在莱西市人民检察院等相关的单位的全力支持下,汇泉社工中心接受委托对莱西市涉案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和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帮教工作,逐步摸索出一套结合科学理论与莱西实际的未成年人检察社会工作经验。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ERG论、ECO理论、社会学习论等都是社工介入涉案未成年人个案工作的有效理论依照,其中ECO理论是汇泉社工最常用来分析案主问题根源的工具。根据ECO理论,社工对服务对象的背景、家庭关系、朋辈关系、成长经历等进行全方位了解,绘制出服务对象的成长经历图和社会关系图,从而地分析服务对象的情况,有利于制定干预计划。
在处理莱西市一起未成年人案时,汇泉社工对涉案未成年人小李(化名)进行了社会调查。经过社工与检察官、律师、小李父母、班主任、同学等其多方社会关系人的调查发现,小李在犯案前一年因帮父亲干活时从高处摔下,开脑治疗后留下了疤痕,受到同龄人耻笑,没有正真获得及时的情绪疏导,致使小李性格愈发消极暴躁;其母亲溺爱、父亲忙于工作疏忽家庭教育也是致使小李走上歧途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通过对莱西市多起涉案未成年人的调查分析,发现案主犯案的背后原因往往是类似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疏忽法治教育;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忙于工作导致亲情缺失;结识不良朋辈,一时“哥们儿义气”冲动犯事
汇泉社工介入的涉罪未成年人个案中,案主往往是家长、老师眼里的“坏孩子”。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社会上的重要他人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就会逐渐自我修正,自我认定就是偏差行为者或者犯罪者,因而“破罐破摔”,在行为方面更加偏离社会规范。因此,司法社工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去标签”,即通过一种重新标定的过程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或自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小陈(化名)是一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件的当事人,因为爱《古惑仔》,身上有多处文身,性格比较叛逆,是同龄人眼中的“社会大哥”。小陈自己也对未来没什么规划,初中辍学后没有稳定工作。汇泉社工带小陈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穿上社工马甲,他也成为了被社区居民接纳的一员。小陈逐渐喜欢上了参加公益活动,忘记了自己是个“坏孩子”,能够主动帮社区的工作人员搬运物资、分发宣传资料。他内心乐于助人、热忱善良的一面逐渐被发掘出来。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在情境中”,因此司法社工既要了解案主的想法和需求,还要仔仔细细地观察周遭环境对案主的影响。周遭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案主的正向改变。
汇泉社工一方面与案主直接沟通,促进其正确分析和理解自身的问题,并面向案主提供心理疏导、规则教育、法律常识科普等服务,直接影响案主的认知;另一方面,父母亲人、老师、朋辈等都是对未成年人影响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人,通过第三方形成正向的社会支持网络,间接影响案主,多层面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司法社工“1+12”的服务效果。
亲职教育、青少年互助小组都是汇泉社工利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间接治疗促使涉案未成年人正向改变的实践。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接受规则教育,开展亲子活动,增强家长的亲职作用,让案主的家长明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让有类似经历的涉案未成年人组成互助小组,彼此督促完成社工布置的课后作业,定期交流想法和做法,让朋辈支持的力量化作滋润心田的春雨。
“法有尺度,检有温度”,汇泉社工将社会工作学科理论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结合,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使用的范围广、个案针对性强的涉罪未成年人实务服务工作方式,以法治之光照亮未成年人前行之路,挽救迷失的青春,让幼小的心灵向远处的灯塔自信启航。
上一篇:佳博GP-2120系列票据标签打印移动端的条码打印利器 下一篇:医院 报告单Word模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