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米乐m6平台    发布时间:2025-02-12 13:12:57

  三叔(化名),未婚,多重残疾,与母亲欢喜(化名)婆婆两人居住在一栋小平房里。

  双百社工与这个家庭初次见面时,三叔因为没有办法清晰地表达,导致社工一时之间没办法理解三叔所表达的意思,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见此情形,一旁的欢喜婆婆说道:“就他这样,我不带他分开住,谁愿意跟他住啊”。据后来进一步探索得知,三叔因为9岁那年患了脑膜炎,持续高烧没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没办法清晰地表达,肢体也变得不协调。在这个小小的平房里,频繁的争吵、指责、埋怨掩盖了爱。

  (1)三叔多重残疾,欢喜婆婆90多岁高龄,两人的健康状态都比较差,需要学习健康监测知识,提升自我照料能力。

  (2)三叔喜欢收集废品,家里废品堆积如山,需要协助其“变废为金”,学会到正规的地方卖废品。

  母子两人交流甚少,互相埋怨指责,家庭关系不良,需要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彼此良性互动交流。

  三叔喜欢四处游荡,但缺乏正常的社交活动,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需要协助其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增能理论,又称赋权理论,是一种旨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获取发展能力的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认为,之所以处于弱势状态,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能力、表达自我价值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控制公共生活各领域的能力。要改善这些群体的状况,就必须赋予他们各种正面或积极的能量,帮他们提升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掌握生活技能、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等。

  在本次服务中,社工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多重维度为三叔母子赋能,提高其自我照顾能力,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赋能,提升家庭健康自护能力,改善家庭问题,调适母子关系,搭建支持网络,增强三叔生活技能及社交能力,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助力家庭走向更好的明天。

  双百社工第一次上门走访时,欢喜婆婆正和三叔在争吵,欢喜婆婆大声地吼着,三叔在一旁用手势比划着,无法听清他想表达的内容。

  社工尝试打破僵局,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欢喜婆婆淡淡地回了句:“就他这样,我不带他分开住,谁愿意跟他住啊。”三叔则自己走到了旁边安静地坐着。社工想要逐步了解情况,但是欢喜婆婆不愿意多说,表示“家丑不可外扬”。

  在后来的日子里,社工每周、每月都上门走访,定期了解三叔的情况,陪欢喜婆婆唠嗑家常。寒潮来临时,社工链接“民生大莞家”,为三叔两母子送去棉被、暖风机;台风天,社工上门巡查其房屋的安全情况;引导三叔在有需要的时候学会上门求助、学习帮忙做家务等等。慢慢地,社工成为了这个家庭的“常客”。在服务过程中,社工看到了三叔母子俩经常因各自的身体健康情况、生活、饮食上的习惯等频繁地争吵、谩骂、指责对方。

  发现了存在的家庭问题后,在日常走访中社工也曾多次通过家庭座谈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改善家庭关系。后来三叔母子俩在社工的邀请下,成为“爱的加减法”——残疾人家属关爱支持项目的直接服务对象,在项目的加持下,社工优化了服务策略,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维度的介入,推动了该家庭发生了明显的正向转变!

  爱的加减法”——残疾人家属关爱支持项目主要以重度残疾人家庭为核心服务群体,以提升家庭照顾技巧、缓解照顾者照顾压力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爱有医靠-健康照顾指导、爱有期待—家庭日活动、爱有声音—照顾心路历程分享、爱有假期-心灵充电计划等八大子项目活动,搭建经验互助和情感支持等的交流互动平台,增强朋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支持,多角度强化残疾人家庭的内生发展动力,提升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三叔和欢喜婆婆的自我健康监测意识和照顾能力都比较差,不舒服的时候会乱服药或到处看医生,在日常的走访中,社工一直都关切三叔母子俩的健康情况,叮嘱其不要乱服用药物。

  在“爱的加减法”——残疾人家属关爱支持项目中,社工邀请专业医护人员上门为母子俩提供健康照顾指导服务,包括学习测量血压、血糖,提供简单的理疗、针灸服务,缓解身体方面的不适;通过健康包发放活动,为三叔和欢喜婆婆发放体温计、创可贴、消毒液、风油精、智能吃药提醒仪等家庭必备的常规药物,并邀请专业医护人员上门讲解药物知识,提高自我照顾能力。

  社工入户为三叔和欢喜婆婆播放学习项目活动中所拍摄的《双百健康讲堂》宣教视频,为其普及简单的用药知识、中风征兆判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饮食需要注意的几点等,增长三叔母子俩的健康维护知识,改善不良的生活、饮食上的习惯,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叔喜欢四处捡废品,家里废品堆积如山,欢喜婆婆对此也较为担忧,多次跟社工提到:“本来都已经够拖累人了,还老是到处捡废品,上次翻垃圾桶才割到手,捡了一堆又不知道去哪里卖,家里乱七八糟,看到都心烦!”为了撕掉三叔在欢喜婆婆眼中“包袱”、“拖累人”的标签,降低欢喜婆婆对三叔外出捡废品的担忧,进一步激发三叔的潜能,社工协助三叔整理家中的废品,还协助其学习分类、装车,并陪同三叔前往废品回收站与工作人员沟通,为三叔争取合理的回收价格;为减少三叔四处捡废品的行为,社工协助三叔与村里的企业交流,定时定点上门收废品。这笔收入是对家庭经济上的帮助,也协助欢喜婆婆看到了三叔的潜能,大大降低了欢喜婆婆的忧虑,更是对三叔自尊心的一种维护。

  在日常走访中,经常会看到三叔和欢喜婆婆争吵,相互指责,欢喜婆婆觉得三叔一无是处,拖累了自己和其他兄弟,还不知感恩,两人虽然住在同一栋楼里,但是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甚至不交流。

  为了改善三叔与欢喜婆婆的关系,创造沟通交流机会,社工通过项目里的“家庭日”活动,把三叔和欢喜婆婆相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做手工、唠嗑家常,在活动中引导母子俩相互交流、互动。借着妇女节、母亲节的契机,社工协助三叔制作手工,通过手工积木向欢喜婆婆表达自己的心意。

  三叔双手献上了礼物,吃力地说着“妈,辛苦了,节日快乐”的那一刻,欢喜婆婆的眼眶红了,或许这一刻欢喜婆婆也明白了,三叔虽然无法表达,但他一定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她的付出一直都不是徒劳的。

  除此之外,社工结合项目内容创新性地利用技术方法,开展“云旅游”活动。通过PS技术,帮助三叔和欢喜婆婆与他们心中向往的风景名胜实现“合影”,弥补了他们因故无法亲身出游的遗憾。同时,社工也关注到了家庭人文环境的改造,鼓励全家一起动手布置家庭角“照片墙”,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同回顾那些被镜头捕捉的温馨瞬间,不仅加深了共同生活的亲属间的情感联结,还极大地促进了母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让家成为了一个更加温馨和睦的港湾。

  为了进一步改善三叔和欢喜婆婆的关系,社工邀请三叔与欢喜婆婆口述、回看照片等形式,一起分享记忆中的“酸甜苦辣”,共同回望这些年的难忘时刻以及生命历程,形成家庭故事汇编册,让付出看得见、摸得着,提升家庭的获得感与使命感。

  三叔经常喜欢在村里溜达,但没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些人看到三叔说话、走路的样子甚至会避而远之。

  为了协助三叔做正常的社交活动,社工也曾多次陪伴三叔走出家门,在村里散步,拉近三叔与村里其他群众的距离,但效果甚微。

  在“爱的加减法”——残疾人家属关爱支持项目实施后,社工带领三叔参加“心灵充电计划”活动,陪伴其走出家门,与其他残疾人、残疾人家属一起前往电影院观影、参加游园、野餐活动等,创造社交平台引导三叔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流,学习社交技巧,三叔也成功地在活动中结交了新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1.链接专业医疗资源,帮助三叔和欢喜婆婆缓解了身体方面的不适,学习到了基础的身体健康监测知识。

  2.通过社工的介入,协调联络和整合社区废品站和热心企业帮助三叔收集废品创收,增加了收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三叔不仅仅习得了收纳整理的新技能,更逐步提升了个人价值感和获得感。

  3.在社工的协助以及共同生活的亲属的共同努力下,有效改善了家庭关系。欢喜婆婆表示以前自己总是带着偏见跟三叔相处,觉得他是一个无法卸下来的包袱,经常忍不住埋怨、指责他,现在这种思想没有那么严重了,母子俩的关系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三叔也会主动协助欢喜婆婆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母子俩的沟通交流频率也大大提高。

  4.在社工的介入下,三叔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的形式,结交了新朋友,做正常社交活动,成功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1.在本次服务中,社工充当资源链接者、服务提供者、使能者等多个角色,为三叔母子提供多元化服务,利用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力量,推动问题解决,提升家庭生活质量。

  2.注重“人在情境中”。在本次服务过程中,社工通过走访、参与式观察等方式,由人、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三个层面进行问题探索,明确服务对象问题后,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进行介入,满足共同生活的亲属的个人需求,改善家庭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搭建支持网络,实现“助人自助”。

  3.残疾人服务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看到服务对象生理上的缺陷,更要看到心灵上的缺失。未来我们会不断努力,协助残疾人最大限度发挥潜能,不断改善和提升残疾人身心、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其生活品质,让生命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上一篇:关于会工作部门户网站与微信大众号标识规划专项搜集活动优秀著作的公示 下一篇:医院 报告单Word模板下载